一旁的赵高看得眼睛都直了。
不过,知晓来龙去脉的他并不羡慕。
有多少肚量,吃多少米饭。
人家章邯能够有今天,都是人家自己亲手搏出来的,自己又有什么羡慕的呢?
自己这位陛下,他比谁都清楚,不计较出身,甚至都不计较忠诚与否,只看能力,以及为国家带来的价值!
“少荣,你年少却已能独当一面,财务调度,后勤筹划,皆井井有条。东巡虽止,但因你细心筹备,才使得国库调度不乱,朝纲不散。”
这番话就是嬴政实在没夸的,硬夸了。
国库跟章邯有什么关系?
要说完全没关系到也不现实。
只能说有一点关系,但关系不是很大。
但章邯却当真了。
不然的话……
他为什么被始皇帝夸?还被亲自递酒?
难不成对方昨晚做了个梦,梦见自己在大秦危难之间,率兵多次拯救大秦于水火,保大秦根基不成?
这种梦别说始皇帝做了,就连他自己……做梦都不敢想!
“臣惶恐!谢陛下赐酒!”
章邯红着脸,将酒杯一饮而尽。
至于这杯御酒的味道怎样,他具体没怎么尝出来,没喝酒脑袋就已经晕乎乎的了,脑海里全是嬴政的夸赞,又怎么可能细细品味酒的味道呢?
看着章邯兴奋的样子,嬴政总算是将对方和未来对上了:
“更重要的是,朕看得出,你胸中有胆,有谋,有一份常人没有的坚毅。此等人材,岂能只困于算筹之间?”
说话间,嬴政又取了一杯酒,递给章邯。
章邯双手接过酒樽,身子微微颤抖,心中激荡难言。
“陛下……臣只是个管钱粮的小吏,何敢当此厚爱?”
嬴政深深注视着他:
“少荣,你记住——财能理国,兵能安邦。若有一日,朕将兵权交予你,你可敢应?”
章邯浑身一震,心中如有惊雷轰鸣。
掌控兵权?
他做梦都想!
大秦本来就尚武,以军功为荣耀。
哪个有志向的男儿没幻想过自己驰骋战场,立下不世之勋?!
为此——
他一直都在做着努力,苦读兵书,就是等待着哪天得到始皇帝的看重,能够前往战场,一展抱负!
只是……他没想到,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,这么突然!
他倒是不觉得自己现在在做梦。
还是那句话:
现在发生的情况,他做梦都不敢想。
这也正是章邯能够从“少府”成为率兵平定各路诸侯的原因:机会,向来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。
没有任何犹豫,章邯跪地高呼,脸颊不知是因酒还是激动而变得涨红:
“臣,愿以此生,竭尽全力,为大秦而战!”
接下来的事情——
便是嬴政对于章邯用兵方面的考察。
考察的结果他很满意。
章邯肚子里确实有着不少货。
而至于对章邯的安排,他心中也早就想好了。
现在六国还没有叛乱,有战争给章邯磨砺的地方就两处:匈奴,百越。
百越太远,去一次往返不知道要多久,倘若战争突然爆发,六国叛乱,怕是赶都赶不回来。
那目的地就剩下了一个了:匈奴。
正好蒙恬被他叫了回来,他打算派章邯去匈奴那边磨砺一番。
没有进行过磨砺之前的章邯就已经能打败楚国之外的几国了。
磨砺之后,还不更猛?
对此,嬴政很是期待。
章邯也接下了这突如其来的调令,准备在家收拾一下,即刻前往北方,以报答始皇帝的知遇之恩,证明自己的能力。
直到晚上宴会结束,他晕乎乎的走出宫殿,感觉自己踩在了云端。
搞不懂,真的搞不懂为什么仅仅几个时辰,自己就从少府变成了将领。
但总归来说,是一件好事,不是吗?
章邯能掌管皇室财政,心思当然非常缜密:若是说自己获得的机遇没有外界推波助澜是不可能的。
那到底是谁在推波助澜呢?
掌管皇室财政当然和皇帝身边的“秘书”有联系。
第一想法——
章邯便想从赵高那里得到消息。
赵高也正想和章邯打好关系。
这顺水人情岂能不做?
但嬴政对于章邯的一举一动都盯着呢,怎么做又是一个问题。
赵高只给章邯回了两个字:
国师。
章邯顿时领悟。
自己的机遇竟然来自那位素未蒙面,前些时日却突然被嬴政册封的国师。
对于这个国师的出现,外界同样众说纷纭。
始皇帝本来计划已久的东巡取消,又忽然冒出来一个大家谁都没听过的国师,这两件事很难不让人联系在一起。
能在战争期间屹立不倒,在朝堂上混居到高位的可没几个蠢人。
而且,被派到寻找蓬莱岛的方士徐福久久不回之后,始皇帝对于这些“旁门左道”的人本来就厌恶。
能在这种情况下被提拔为国师,就已经足够说明了一些问题。
章邯本来想启程之前,去拜访一下任行。
任行身居于咸阳宫中,被嬴政加以看护,其实拜访任行是很难得事情,但请帖“神奇地”还是被送了进去。
任行当然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:
嬴政想让他把把关,指点一下章邯,或者说一些注意事项。
(PS:因此可见,赵高向章邯透露“国师”也在嬴政的预料之中,或是本就出于嬴政的授意)
但任行没空,他能指点什么,他也跟章邯没什么话说,便以太忙,拒绝了。
章邯倒是没多想,真的以为任行很忙,只觉得很可惜,默默将这份“恩情”记在了心里,前去了北方。
这一番举动,也被那些有心人看在了眼里。
好好的少府,突然被提拔去了毫不相关的北方。
谁知道了这件事,都恐怕得念叨几句。
而章邯临走之前想要拜访国师的行为,为他们解答了心中的困惑,不过……也引起了他们心中的不满。
首先,国师是谁,他们都没有见过,更没听过,怎么对他的本事信服?
再者,让少府去打仗,这不是向嬴政进献“谗言”还能是什么呢?
大秦向来讲究奖赏分明,战争时期还好,被破格提拔也能理解。
现在都打仗了,还破格提拔,还是如此离谱的提拔,他们不敢将怨气撒在始皇帝身上,只能撒在“进献谗言”的国师身上。
于是外界,对于任行的评价每况愈下。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