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会第二天,早上六点五十九分。
我准时在家长群里,发出了一张图片。
一张新鲜出炉的课表。
我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——“高分冲刺终极课表”。
周一到周五,从早上七点的早读,到晚上九点的晚自习。
每一分钟,都被数理化英塞得满满当当。
体育课的位置,被我用红笔圈出,改成了“数学强化”。
音乐课和美术课,变成了“英语听力”和“物理周测”。
连宝贵的课间十分钟,都赫然写着四个字:“随堂小测”。
这张表,是我熬夜做出来的。
精致,高效,毫无人性。
完美满足了他们的所有要求。
群里安静了整整一分钟。
然后,李莉的头像跳了出来。
她发了一个“热烈鼓掌”的表情包。
“苏老师终于开窍了!这才是毕业班该有的样子!”
“我就说嘛,苏老师认真起来,比谁都强!”
“这才叫负责任!”
一时间,群里全是赞美之词,充满了胜利的喜悦。
“早该这样了,我们家长早就盼着这一天了。”
“谢谢苏老师!我们全力配合!”
我关掉手机,走进教室。
新课表已经用A4纸打印出来,贴在了黑板旁最显眼的位置。
学生们陆续走进教室,然后,一个接一个地,僵在原地。
他们的目光,像被钉子钉在了那张课表上。
前一秒还睡眼惺忪的脸,瞬间血色尽失。
我班那个篮球主力,那个曾对我说“我妈要打断我腿”的男孩,死死盯着“体育课”被划掉的地方。
他眼里的光,昨天只是灭了。
今天,变成了死灰。
整个早读,教室里一片死寂。
只有翻动书页的沙沙声,像无数条蚕在啃食桑叶。
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。
第一周,高强度的学习开始了。
我成了最严苛的监工。
上课提问,下课测验,错一道题,罚抄十遍。
很快,课堂上开始出现此起彼伏的哈欠声。
学生们的眼神变得涣散,像蒙了一层雾。
曾经最活跃的几个孩子,现在趴在桌上,连头都懒得抬。
周四晚自习。
李昂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,仰着头,两道鲜血从他鼻孔里流了出来。
周围发出一阵小小的惊呼。
我平静地递给他一包纸巾。
“去洗手间处理一下,然后回来继续做题。”
他看了我一眼,眼神里是困惑,是恐惧,也是一丝乞求。
我没理他,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道新的函数题。
当晚,家长群里,李莉又@了全体成员。
她发了一张照片。
一张沾着血的纸巾。
配文是:“看看我儿子,奋斗的勋章!学到流鼻血,当妈的心疼又骄傲!”
“这才叫冲刺!这才叫拼命!”
她紧接着又发了一条,语气里带着炫耀和质问。
“@所有人,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拼命,你们家的呢?可别掉队啊!”
群里几个家长立刻附和。
“李昂真是好样的!我们家孩子也要向他学习!”
“是啊,不逼自己一把,都不知道自己多优秀!”
我看着手机屏幕,笑了。
奋斗的勋章?
真好。
我等的就是这个。
等到群里的气氛被李莉烘托到最高点。
等到所有人都沉浸在这种变态的“荣耀”里。
周末,下午三点。
我一言不发,将一份文件,转发到了家长群。
一份带着市教育局鲜红抬头的PDF文件。
《关于开展2024年度全市“阳光少年”评选活动的通知》。
我没加任何解读,我知道他们自己会看。
会看得比谁都仔细。
通知里,白纸黑字,清清楚楚。
“……为响应素质教育号召,本次评选将采用‘一票否决制’……”
“……其中,‘体能综合测试’与‘团队协作能力展示’两项,占总评分40%,且单项不达标者,直接淘汰,无缘后续评选……”
最下面,还有一行加粗的黑体字。
“本年度‘阳光少年’评选结果,将直接与全市各重点高中‘自主招生’名额挂钩。”
家长群,瞬间死寂。
李莉那句“奋斗的勋章”,还孤零零地挂在上面。
像一个刚被扇上来的,滚烫又响亮的巴掌印。
他们亲手砍掉的,不是一节体育课。
是通往捷径的那把,最锋利的刀。
恐慌,开始蔓延。
>